就在此时把自己迈向“精英”

真正的改变只能 聚焦当下。无论未来的趋势如何,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此时此刻提升自我认知,主动迈向“精英”的行列,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困局。

美国加州学业规划市场的分层与机构定位

在美国加州,学业规划和大学申请辅导市场展现出高度的结构化分层,服务渠道的选择与学生的家庭收入及学术背景直接挂钩:

低收入/普通学生:几乎完全依赖于免费的公共资源和政府补助项目,例如学校辅导员(Counselor)、州资助项目(如Cal Grant)以及非营利组织(如QuestBridge)。中产家庭学生:主要选择中层付费服务,如按小时付费的文书指导、策略咨询或小型本地机构。这类服务注重性价比和针对性。高收入/精英学生:则会投入巨额资金,选择高端、全包式的咨询服务(如Ivy Coach),从初中阶段就开始进行全流程、高精度的规划。

这种分层趋势在资源分配上基本遵循二八法则(或可称作80/20原则),即:绝大多数的学生(80%)倾向于低成本或免费渠道,而少数精英群体(20%)则消耗了市场中大部分的高端咨询资源。纵观整个美国大学申请辅导机构,其核心职能是扮演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专业代理人(Agent)角色。机构利用自身的专业素养、行业经验和对招生流程的深度理解,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而高效地匹配学生的潜能与高校的需求。

两种教育体制下的逻辑差异与我们面临的困境

在两种不同的教育体制下,其教育系统看似缺乏可比性。然而,通过观察具体案例,我发现他们在解决问题的逻辑与我们存在显著差异。尤其令人深思的是,他们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其实在我们这里不仅可行,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整体师资队伍和学校的竞争力,但我们却未能推行。

例如,他们的学校(主要指高中)会提供免费、专业的大学申请指导。相比之下,我们大多数高中在这方面要么缺失,要么仅是流于形式的经验分享。我曾就读的省级示范高中,也从未建立起此类机制;老师们能提供的,无非是苦口婆心地劝诫:“努力提高分数,才能有更广的选择面,一选学校、二选专业……”这多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缺乏系统的专业化指导。

普罗大众的认知局限与“张雪峰现象”

这种机制的缺失,导致许多普通家庭在升学规划方面的认知水平极其低下。他们的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对于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解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他们既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去深入研究复杂的教育系统及其规则。因此,当张雪峰这类人物出现时,他所提供的粗浅、甚至略显粗暴的解决方案,如同利剑般精准地击中了普通人认知的盲区,迅速引发了共鸣。比如他那句“学新闻就打晕”,便是以一种高调而强硬的姿态对某一专业作出的断言式营销。

精细化规划的灰色地带与体制漏洞

反观另一类群体,如董某莹等案例,他们则深谙教育系统的漏洞和灰色地带。他们根本无需依赖粗放的“提高分数”策略,而是将升学规划精细化到每日的行动计划。若非因人品问题和触犯法律法规而“东窗事发”,她的规划案例几乎可以说是成功的典范。然而,她的行为恰恰暴露了:我们的教育系统为这类投机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当我们普通人还在凭借着模糊的感觉和经验来规划自己的大学之路时,一些有心人早已将升学规划视为一项可精确执行的工程。

“钻空子”的本质:信息差与利益输送

当前我所接触的所谓学业规划,其核心逻辑实则是在利用信息不对称,本质上是“钻空子”的延续。

这类“规划”相对初级,主要方向集中在:自主招生、强基计划、各类竞赛、签约(如公费师范)、中外合作项目(如3+2、1+2)、以及出国留学等。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它们大比例地夹杂着粗暴的利益输送和投机行为。

对偏科学生:利用其特长,粗暴地推向强基计划、自主招生或竞赛,以偏科优势规避高考的全面性要求。

对经济富裕家庭:直接推行合作办学、中外合作项目或出国留学。即使学生的雅思、托福成绩不理想,机构总能找到“无需语言成绩”的院校,并将其包装成“顶流”学府,哪怕那只是国外普通的社区学校。

历史遗留的投机行为

这种投机行为并非新鲜事物。三四十岁的人可能都曾听说过:将户口迁至新疆、西藏等拥有高考特殊政策的地区,而在大城市接受教育,仅回原籍考试。这种操作,正是利用了高校在不同省份招生名额(配额)不一致的制度性差异。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天的“学业规划”在理念上并无太大“进步”,它不过是前身那个诨名“钻空子”的现代版。

志愿填报的“钻营”口号与机构的免责话术

在实际操作中,“正规”学业规划的概念往往是从志愿填报开始建立的。尽管换了更专业的名头,其内核依旧是“钻空子”。机构正是利用了家长急于求成和信息匮乏的心态,打出了极具“钻营”性质的口号:“考得好,不如报得好。” 我敢断言,现下所有涉及志愿填报业务的机构都曾利用这句话进行营销。

诚然,这些机构比普通人更了解高招政策,但这仅限于信息了解层面。换言之,如果家长能够完全掌握机构所了解的信息,他们也完全能做出“更合理”的决策。即使最终规划失败,机构也早已准备了一整套“扯皮”的话术来推卸责任。原本信息弱势的普通家长,很容易被这些说辞唬住,例如:“招考院政策临时调整”、“分数过于冒险”、“相同策略的考生过多”等。反正,从他们的角度来看,自己的操作是“天衣无缝”、没有任何问题。

虚假规划的套路:志愿填报案例始末

第一阶段:仪式感营销与“专家”包装

一位考生,高考成绩约440分左右,因家里有亲友在警务的背景,找到了学业规划机构寻求志愿填报服务。

机构首先拉满了仪式感。他们安排专人引导学生进行MBTI、专业兴趣测试等一系列测评,并宣称这是“国际先进的测评系统”,能够全面挖掘学生的内驱力、兴趣和特长。实际上,这些测试与普通心理测验并无本质区别,甚至不如星座测试精准,但足以唬住普通的家长。

测评完成后,学生会得到一份“专业”报告。随后,一位看似专业的老师会根据报告结果进行分析(本质上是将报告上的白话文翻译成更具“专业感”的白话)。尽管学生完全能理解,但这一流程的设置,使得家长在旁听得一愣一愣,深信其专业性。最终,机构结合学生的警察系统背景和往年录取数据,迅速敲定方案:报考XX警察学院。咨询费当场收取,并约定高考出分后依照具体成绩确定最终志愿,收取志愿填报服务费。

第二阶段:案例编撰与建立信任

为彻底打消家长的顾虑,机构会真真假假地编撰相关“成功案例”。这些案例并非固定版本,而是会根据家长的具体情况进行“重新编撰”。例如,如果学生是A市B县的人,他们就会将案例中的主角设定为A市C县的学生,以达到“地域亲近感”,这是客户服务行业惯用的手法。

在“满口胡诌”的讲述中,一旦发现家长面露疑色或不信任,机构人员会立即与其同事打配合,制造佐证:“他前两天发朋友圈好像还晒了实习照片。” 随即翻出朋友圈给家长查看。实际上,这个人或这件事可能确实存在,但与他们编造的故事内核已没什么关系。很多机构甚至会专门维护一个“丰富多彩”的案例库,供销售人员随时取用。

第三阶段:风险甩锅与二次变现

最终,这名学生考了450分,确实报考了目标警察学院,但未被录取。家长和学生找到机构问询情况,并寻求补救。

机构的甩锅话术是:“今年这所警察学院异常火爆,填报人数激增,导致录取分大幅高涨,这个结果是市场化竞争,实在不可控。”家长一听,觉得确实无法归咎于机构,反而更加着急,赶紧“求”机构想补救办法,并表示“钱不是问题”。

这正是机构想要的局面。他们立即抛出“威胁性言论”,制造焦虑:“现在的人都学实在了,与其上个普通本科出来自己找工作,不如选择好就业的专科。以前那些被冷落的飞行员、计算机专业,很多学生都过得很好。现在这个警察学校这么火爆,明年只会更难考,复读压力更大……”

家长彻底慌乱,心里唯一的念头就是:“哪里还有可以上的警察学院?” 只要能进入警察院校,日后就有家里的关系可以照拂。机构随即做出“为难”姿态:“您看,我们填的学院没录到,这事比较难办。这样,您先回去,我们开会研究一下。”这实则是在“吊胃口”。晾了家长几天后,他们宣称“难度很大”地找到了征集志愿或专科院校的机会。

最终,通过一番话术和“渠道费”的加价,机构成功地将学生送入了一所XX警察职业学院。

背后的复杂网络:征集志愿中的利益交易

这段案例的“番外”揭示了学业规划机构最隐秘、也是最暴利的环节——复杂的利益网络。

我们绝不能低估征集志愿(补录)背后的生意。一次成功的“补录”操作,其涉及的利益交换很可能就是几十上百万。虽然我们无法确定前述案例中是否直接进行了此类交易,但基于对人性的洞察和已发现的蛛丝马迹,完全有理由做出一个合理的推测:征集志愿存在买卖空间

当你将志愿填报权委托给机构时,征集志愿的操作权也就完全交到了他们手中。在这种高风险、高回报的操作中,机构可以在是否参与、何时参与以及如何参与征集志愿等环节上大做文章,为利益输送创造条件。

操作的逻辑(简化版)

举例而言,如果某高校仅放出 200个征集志愿名额,而有 201人参与竞争,必然有 1人落榜。机构要做的,就是通过各种手段说服其中 1个竞争者放弃本次征集或转投其他学校。这样一来,他们就能确保自己的客户 百分之百被录取。当然,实际的利益网络和操作远比这复杂得多,但核心在于“挤掉”或“劝退”竞争者,确保自家客户能搭上末班车。

从“钻空子”到分层规划:中美教育系统的逻辑差异

“钻空子”的本质追问

我们必须追问:“学业规划”的专业性究竟在哪里? 无论其包装如何,国内许多路径的操作核心仍是“钻空子”。这并非单方面的道德指责,而是对系统漏洞的反映:是系统有“空子”才有“钻空子”的人,还是有这群人存在才不断寻找并放大空子?我认为:两者皆是

任何系统都不可能是铁板一块。正如演唱会门票实名制依然催生出“代拍黄牛”,管理相对完善的NBA依然存在票务黑市一样。因此,我们需要一方面完善制度,另一方面也要学会利用制度。但若规划纯粹沦为制度投机,便彻底与“专业规划”的本质背道而驰。

美国案例的专业性:分层规划与资源匹配

相比之下,美国的升学辅导则展现出高度分层化和资源匹配的专业性。以下三个真实案例清晰地展示了其规划路径如何根据家庭收入和资源,调动不同的免费/付费渠道,帮助学生实现目标。

规划维度细节描述规划重点
背景移民家庭,年收入 $8万(低收入),公立高中,GPA 3.4/SAT 1250。无付费备考/夏校,活动积极。利用免费公共资源和叙事能力。
渠道学校辅导员(免费周会、文书反馈);QuestBridge(低收入全奖匹配);CCPG & Cal Grant(州免学费及补助);Khan Academy(免费备考)。全免费(申请费豁免,Cal Grant覆盖生活费)。
流程/策略高一/二:辅导员指导选课,Khan自提分。高三夏:Quest申请,强调社区领导力和移民奋斗故事。先社区学院一年,以最低成本转学。结果:UCLA社会科学录取,全覆盖无债。低收入匹配率提升(韧性叙事提几率25%)。
规划维度细节描述规划重点
背景硅谷中产,年收入 $18万,湾区公立,GPA 3.8/ACT 32。机器人队长,本地科技实习。需严格控制预算。时间/费用效率最大化,小时制咨询。
渠道Bay Area College Consulting(小时制文书与策略);Khan Academy + BigFuture(免费测试匹配);Fastweb(免费奖学金搜索)。预算约 $7500(咨询$200/小时×30h)。
流程/策略高一/二:辅导员规划AP课。高三夏:顾问精炼文书(PIQ/Common),强调机器人影响和实习。申请Early Action,利用Cal Grant和私奖。结果:UC Berkeley工程录取(USC备选),净花费每年低于$1万。小时指导将录取率提升2倍。
规划维度细节描述规划重点
背景科技高收入,年收入 $50万+。顶尖私立高中,GPA 4.2/SAT 1550。斯坦福实习,AI非营利创办人。精英全包服务,“尖刺”项目打造,校友网络。
渠道Ivy Coach(全包服务,前招生官);Top Tier Admissions(面试/领导规划);私校顾问;校友网络。预算约 $8万(2年包$6万)。
流程/策略9年级开始:签约全流程规划,匹配高含金量实习,创建“钩子”叙事(AI非营利)。高三秋:ED/EA提交,前哈佛招生官模面试。利用家庭捐赠网络进行援助谈判。结果:Harvard/Columbia/Berkeley录取。高端指导提顶校录取率4-7倍。

规划路径的对比总结

方面国内系统(典型路径)美国系统(加州/全美路径)
分层渠道普通家庭:免费/经验之谈(如老师指导);中产:中层机构(志愿填报,信息差);精英:高端机构(竞赛/保送,从小学规划)。比例8:2,低端占多数。低收入:免费公共资源(如学校辅导员、QuestBridge);中产:小时制咨询(如Bay Area);高收入:全包高端(如Ivy Coach)。比例8:2,资源向高端倾斜。
规划重点唯分数论+钻空子(自主招生、强基、志愿填报、利益输送);路径初级,强调机会利用(如迁户口、征集志愿)。综合叙事+协作(GPA/SAT+活动故事、钩子项目);从高一规划,强调韧性/领导力(如实习、非营利)。
费用示例咨询/服务费几千到几万(志愿填报几万);利益网络可能数十万;普通家庭低成本但信息不对称。低收入:全免费;中产:7500美元(分期);高收入:8万美元(全包)。奖学金/豁免覆盖多。
流程时长短期(高考后志愿填报);从初中/小学规划精英路径,但普通多临时。长期(高一起,每月会议);全流程协作,包含访校/援助谈判。
录取结果分数决定性强(如440分推警察学院,补录职业学院);公平挑战大(黑市路径)。综合评估(如GPA 3.4+故事进UCLA);匹配率高(低收入28%),多校选择。
优势/挑战高效实用(高分万事足),但忽略成长;漏洞多生钻营。注重个体(协作如人生课),但费用高;系统细节细(如平权法案),无完美。

体制的局限性:从“唯分数论”到“钻空子”的教育困境

我们必须承认,从公开案例来看,美国的分层学业规划服务与我们身边接触到的规划水平差距巨大。尽管国内顶尖家庭的精英规划(如强基计划、竞赛保送等)也早早开始,但其高昂的成本已将绝大多数普通家庭排除在外。

两种教育系统的核心差异:目标与机制

美国大学的申请制度着眼于学生的综合实力。学生在准备申请材料时,实则完成了一堂重要的人生课程——与人协作。虽然学校的GPA和SAT分数要求类似于我们的高考分数线,但它们并非唯一的决定因素。美国名校的GPA要求通常很高(顶尖本科常要求3.9+),但其课程和标化考试的难度(如SAT)普遍低于我们的高考。

相比之下,我们的教育系统显得“简陋”且聚焦:它不要求独特的“课外课程”叙事,只要成绩足够高,便万事大吉。这种制度简化直接导致了唯分数论,因为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分数几乎是他们唯一能有效掌控和凭借的“抓手”。

多元人才与公平的悖论

我们熟悉NBA的人都知道,许多成绩平平但体育天赋出众的学生可以通过NCAA的体育路径进入优秀大学,尽管也有分数门槛,但其灵活性远超国内。这些美国高校扮演的角色更加多元化,其人才选拔条件也因此多样。然而,在国内,这些看似类似的多元途径——如早期的奥赛、自主招生、科技发明保送等——却很快在“黑市”流行开来。普通家庭只能风闻其事,老老实实地硬考,而这正是教培机构和规划机构的生财之道。正如多年前的征集志愿案例一样,普通人本能地意识到,能通过非正常路径进入好大学的家庭,一定“有门路、有钱、有关系”

在缺乏多元评价机制的前提下,谈论教育公平便如同空中楼阁。美国在这方面做得非常细致,甚至细致到催生了争议性的“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该法案旨在保障少数族裔的入学比例,但同时也引发了利用族裔身份“卡系统Bug”的投机行为,引发社会对“绝对公平”的大讨论。这再次印证:世上没有完美的系统,制度的完善与利用总是相伴相生。

“钻空子”的危害与教育目标的偏离

“钻空子”学业规划的诞生,固然有其制度环境,但它对学生的长期发展是无益的。这种行为与我们教育的根本目标相悖。在“唯分数论”的大背景下,我们不自觉地忽视了个体的成长,将接受教育视作通往“成功”的工具,而非塑造“更好的自己”的过程。这造成了客观的后果:我们所学的知识未能有效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未能提高修养、开阔视野,更未能帮助学生探寻生命的意义。

全球教育模式的启示

  • 芬兰模式推崇自主学习、跨学科项目,旨在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社会情感技能。
  • 以色列精英教育尤其侧重创新和领导力,通过项目式学习和实战挑战,培养学生成为兼具“育人”与“育才”双重目标的人才。
  • 新加坡模式则是一柄双刃剑,铸就了顶尖学术机器(PISA常年霸榜),却也因高压考试和“怕输”文化而面临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和创新瓶颈。

这些模式的碰撞揭示了教育公平的复杂性:国内的严苛高效、芬兰的自由松弛、以色列的实战创新和美国的多元叙事,共同构成了全球教育的拼图。我们的“钻空子”只是这拼图的一角,却直戳人心:分数是阶梯,还是枷锁?

“张雪峰现象”的解读:流量与风险管控

真正懂教育、具备清晰规划的家庭,根本不会受张雪峰之流那些博取流量的说辞影响。从近年高校专业的招生情况来看,张雪峰的影响力远未达到动摇专业招生基本盘的地步。事实上,功利主义被他贬低的新闻专业,其招生分数依然稳健。因此,对于张雪峰被“封口”的原因,可以合理推测:其核心问题可能并非单纯的“功利主义”。一个口无遮拦的人,今天说专业不好,明天说别的不好,问题不大。但他一旦触及专业之外的公共敏感言论(例如关于枪响捐款的言论),且其受众是大量易被煽动的普通大众,其潜在的风险便极难估量。为了防范未知的流量风险,先发制人地“封口”,不失为一种风险管控手段。

正是普通家庭在升学规划上的认知水平低下,才给了张雪峰这类人巨大的市场空间。许多学业规划机构甚至会利用张雪峰的知名度作为营销话术:“张雪峰你知道吧,全国知名的学业规划讲师……”通过对焦虑的贩卖,将其粗暴的言论包装成“真知灼见”,继续收割信息差带来的红利。

聚焦当下:教育规划市场、社会分层与个体的突围

在当前充满信息差和“钻空子”的环境下,专业的学业规划机构是否就没有生存空间了?恰恰相反,这个市场 80%的资源 依旧流向了那少部分顶尖的专业机构。国内不乏高水平的规划团队,例如,像 Crimson Education 这样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的机构,其联合创始人 Fangzhou J 也是华人(未调查其身份),足以证明国内精英人才在这一领域的专业度。

专业机构的隐蔽与普通人的困境

然而,普通大众之所以感觉不到这些专业机构的存在,是因为机构没有义务花费成本去教育和提升他们的认知。因此,许多真正优秀的机构,普通人往往寻路无门。但是,在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的 “野生”学业规划师,他们大多能煞有介事、侃侃而谈,但实际内容根本经不起专业盘问,三言两语就能露馅。然而,他们的“业绩”却往往惊人,让许多不明真相的普通人极易上当受骗。

这便是社会生态的冰冷现实:诱人的鱼饵总是挂在冰冷的鱼钩上。我们很难做到不为那些“上当者”感到难过,正如黄雀不必为蝉难过,螳螂也不必操黄雀的心。但社会伦理和人性光辉凝结成的准则,让我们难以完全冷漠。

一个普通人的观察与反思

这也是我写下这篇内容尖锐、但文笔粗浅的文字的原因。我试图站在一个相对客观的第三方视角来审视问题,但这很难完全做到。读者很容易从字里行间察觉我的倾向:我对普通人的遭遇感到不幸,希望他们能够提升认知,同时怒斥“钻空子”的投机者,而对专业规划的着墨反而不多。这种情感不难理解,因为我本人也是一个普通人,并从事教育相关工作。精明的人不会将这些话说穿,因为无论如何,这个世界都会被划分为“普通人”和“精英”。就像过去大学生是精英的代名词,而现在大学生已普及为“普通人”一样,社会阶层的流动和分化从未停止。

改变的唯一路径:聚焦当下,改变认知

实际上,我写的这些内容不会在现实中产生多大的实际效果,其价值仅在于在读者阅读时提供一些思考的启发。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今天称为“专业”的学业规划,会成为普通人普遍能够接触到的资源。但届时,社会上一定会出现更专业、层次更高的规划模式或其他新的事物,再次拉开差距,这便是社会竞争的常态。因此,真正的改变只能 聚焦当下。无论未来的趋势如何,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此时此刻提升自我认知,主动迈向“精英”的行列,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困局。